溯光读书会回顾|| VR与元宇宙、智能传播,你懂多少?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11-05浏览次数:10

VR与元宇宙究竟有何关联?

如何建构主流媒体“慢直播”引导力?

智能传播时代新闻人应具备哪些技能?

……

图片


      为适应一流学科发展需要,倡导大学生良好读书风尚,近日,二师新传学院第1期“溯光读书会”(更名后),在1号教学楼7楼报告厅举行。深秋读书分享会所带来的,或许是新近热门现象的慎思,亦或是常规议题的全新解析。本次分享会邀请了黄芙蓉、肖南、吴尚哲、吴棋4位老师,以及王馨婷、刘欣然2位学生意见领袖作为点评人,5位我院在读新闻学本科生作为领读人,分别针对“媒体融合与智能传播”“人与元宇宙”“慢直播与舆论场”等热门议题进行文献解读。





01 论文分享与互动


一.涂盛青:《困境与出路:技术视角下的媒体融合与智能传播》

图片

图为领读人涂盛青正在分享论文


  在“新基建”这一国家战略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高新技术带给了媒体融合更多的可能性。根据心理学的需要层次理论、产品价值要素金字塔框架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从“技术内部思考者”的视角分析技术驱动媒体融合所具有的功能价值、情感价值、便利价值、社会价值四个价值要素,同时反观技术渗透媒体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进行辨析。

智能传播时代新闻人应具备哪些技能?

1.采编播报基本技能;2.数据能力、代码编程能力;3.团队合作能力、业务沟通能力等。

人机互动的关系是什么?

人机关系是一种博弈与被博弈的关系。可延伸至“黑盒模型”的可解释性与不可解释性,可解释性简单来说就是能够理解的方法。

“数据偏见”是什么?

所表述的定义带有个人观点即为偏见,“数据偏见”便是数据集中某个元素的代表权过重或者不足。

二.吴航淼:《想象的可供性:人与元宇宙场景关系的分析与反思》

图片

图为领读人吴航淼正在分享论文


  对元宇宙的不同概念进行了区分,提出了元宇宙“去中心化”“无边界性”“永续性”等一系列的特点,从“想象的可供性”视角出发,探讨人与元宇宙场景中数字替身、虚拟社交网络、虚拟经济、虚拟情境四个基本元素之间的关系想象。从技术角度来看,元宇宙实现还需要取决于VR硬件、产品形态、算法等方面的突破,要防止非理性炒作,不能过度放大对于元宇宙的想象。

VR与元宇宙究竟有何关联?

众所周知,2016年是VR元年,元宇宙就是VR的升级应用,二者都是由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提出,时隔5年,基于通信技术的迭代与整合,VR卡顿与眩晕问题终得缓解,由此,元宇宙概念应运而生。

人与元宇宙的关系如何?

数字替身、虚拟社交网络、虚拟经济、虚拟情境4个基本要素,构成人与元宇宙的多维关系。

如何理性看“元宇宙”热潮?

不能过度放大对元宇宙的想象,它只是一种新的互联网发展形态,更要防止非理性炒作,现实中元宇宙应用还需较长时间努力。

三.王丝雨:《“慢直播”下舆论场域边界的重叠——主流媒体如何构建网民交流的新场域》

图片

图为领读人王丝雨正在分享论文


  “慢直播”以情感支撑为“突破口”,在传统直播模式发展暂缓的背景下另辟蹊径,走进了快节奏的大环境中。以“慢直播”流行和舆论场现状为切入点,分别从平台、内容、动力三个方面对“慢直播”在舆论场边界重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阐述,并且分析了主流媒体利用“慢直播”推动舆论场边界重叠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及对未来发展提出的建议。

如何建构主流媒体“慢直播”引导力?

1.加强“慢直播”中主流媒体与网民的对话能力;2. 培养“慢直播”中善于倾听网民心声的主持人;3.打造亲民、柔和的新型网络话语范式。

舆论场重叠涉及哪几种舆论场?

舆论场重叠是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重叠。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表明社会舆论越统一,舆论环境越和谐,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四.梁澳漫:《论数字媒介时代影视文娱产业的变局》

图片

图为领读人粱澳漫正在分享论文


  数字化时代下的文娱传媒产业走进了新竞争时代,流媒体以用户作为核心竞争力扩展内容,传统媒体以内容为核心竞争力扩展用户,差异化的内容储备与原创版权成为竞争重点,二者双向扩张的最终结局就是殊途同归。文娱产业为了获得市场主动权正在通过重组走向“结构最优化”,具备“内容+渠道+观众+用户+智能”五位一体竞争优势的新型文娱“超级恐龙”正在形成。

第一、二次传媒产业重组的核心有何不同?

第一次重组:以电影-电视-报刊-出版为核心;第二次重组:以内容-媒介-平台-用户-技术为核心。

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流媒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是一个叠加的概念,新媒体就是一种新的环境,流媒体是数字技术概念,是新媒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新的媒体传送的方式,而不是一种新的媒体形式.

五.陈依凡:《信息隐私的价值冲突与伦理治理》

图片

图为领读人陈依凡正在分享论文


  在信息智能采集和个性化信息推荐等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信息传播“有私无隐”的特点逐渐显现,个人信息面临被过度采集、传播、利用的危机。信息隐私兼具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而信息时代下两种价值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信息开发的公共性与信息隐私的个体性冲突凸显。个体信息隐私保护软性的伦理调控与建设必不可少,需要引导信息传播中各主体树立“向善”的价值规范。

你是怎样看待信息隐私泄露的?

这篇论文带给我更广阔的视角,能够更加全面、立体地了解信息隐私泄露这个问题,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造成信息隐私泄露必然会与伦理道德产生冲突,我们要理性看待,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





02 领读人谈感悟


   第一期“溯光读书会”顺利举行,对于此次读书会分享的同学来说,也有许多不一样的感受:


20级新闻学1班涂盛青

图片

我学会了阅读文献不仅仅只是对于文献内容的简单吸收,也要学习论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并总结出自己的感悟,对自己今后在阅读文献提供更有意义的帮助。

图片

22级新闻学4班吴航淼

参与这类跟学术紧密结合的活动,对论文分析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听到了一些犀利且有水平的观点和见解,对我帮助很大。

图片
图片

20级新闻学1班王丝雨

图片

在讲述时我比较紧张,表达不流畅,缺乏与观众眼神互动。以后再参加时可以尝试减缓语速,语言变得更加流畅。

图片

22级新闻学4班粱澳漫

虽然整个研读过程比较浅显,但是通过做思维导图和PPT对论文结构和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逻辑,希望通过阅读的积累可以收获更多专业知识和文献研读方法。

图片
图片

20级新闻学1班陈依凡

图片

自认为对自己的定位和能力认知不够,本次读书会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提高自我口头表达能力、解读论文的能力。

图片


图片


  

  最后,摘录长江学者、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教授,开学典礼上的部分精彩发言,与小伙伴们共享呵~

 

  “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电影《教父》台词)


  有人说,世界上最长的距离不是从中国到美国,从亚洲到欧洲,甚至不是从南极到北极,而是从“知道”到“践行”的距离。即指“知行合一”之难。

 

  网上戏谑“一看就会、一做就废”,从“知道”到“做到”究竟有多远?著名心学家王阳明先生认为,做到“知”与“行”并不容易,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更是艰难。

 

  众所周知,大学的意义或大学价值主要体现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方面,而大学对于大学生的意义,主要在于清晰地揭示从“知道”到“践行”的距离。如今,置身于纷繁复杂的喧嚣社会,读书无疑是帮助我们透过表象看清事物本质的最佳路径。

 

(摘自傅才武教授《闲时不妨读点历史,躬身感悟大学精神》)点击可阅读全文



图文:陈思力 张锦祥 孙琼 王馨婷

编辑:肖南 王馨婷

编审:黄芙蓉 陈瑛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二师分院
湖北省教育厅优秀“区域文化与传播创新课程组”

新闻传播知识百科《新传界》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