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调研|第5站: 荆楚非遗传承院: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9-07浏览次数:471

本网讯(通讯员 薛莉炎炎八月,在荆州区委宣传部胡敏副部长陪同下,调研团队走访社区、乡村,了解到荆州区决战“抗疫”的法宝,以及非遗郢陶、马山民歌等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令湖北二师/中南民大课题组师生们兴奋不已。按调研计划,本次我们将驱车前往荆楚非遗传承院(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

从荆州西城穿过沙市城区,一路向东约莫1小时车程,我们见到了“传说”中的非遗传承院。

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简称“荆楚非遗传承院”),是经荆州市文化局、市非遗保护中心批准成立,以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为依托,致力于探索荆州非遗技艺与技能传承和现代职业教育的融合之路,推动荆州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荆楚非遗传承院以“楚式漆器生产性保护基地”为核心,推动楚式漆器髹饰技艺项目发展为引领性的产业化项目,带动其他荆楚非遗项目活态传承、良性发展,建立荆楚文化核心印象。




调研组来到非遗传承院,只见校内清雅的环境和艺术化的精美构造充分展示了这所学校的艺术氛围,在这样的环境能够真正沉下心来学习、创作。

非遗传承院陈院长带领我们参观了大漆文化展览馆,在陈院长的讲解下了解到螺钿、百宝嵌等传统手工技艺。

同时,我们也有幸观看工匠们的具体创作过程:

01 漆器制作工坊

在漆器制作工坊,调研组成员参观了工匠制作产品过程并简单尝试了制作鼓面。

02 葫芦烙画工作坊

在葫芦烙画工作坊,技艺传承人张元龙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各类葫芦器作品以及制作打磨它们所要用到的工具。

03 铅锡刻镂工作坊

在铅锡刻镂工作坊,省级代表传承人简昌木展示了各类贝雕原料并阐述其创作理念。简单的贝雕制作游客都可以做到,但一幅真正的贝雕作品从构思、选材到制作、后期打磨都要耗费一个老师傅很大的心力。

04 风筝工坊

在风筝工坊,相比市场产业化的风筝,传统工艺亲手制作的风筝无论是风筝外表的质感还是内部的科学构造,都注入了更多工匠的心血,每一个风筝都是工匠的作品,都拥有丰富的肌理。

作为人才培养院校——校内环境优美,学生在非遗文化浸润的教学环境中得到熏陶,提高美学素养。非遗传承院一体化教学模式切合其技能传承特点,充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受教育者将所学的技能和理论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并能够融合创造,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教学方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前期资金投入和资源整合有较高要求,并且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对于本科教学的借鉴意义在于高实践教学占比提升学生融入社会就业环境适应度。

作为文化传承机构——非遗传承院整合原本散落民间的荆州古城非遗艺术,挖掘非遗文化潜质,聚沙成塔,成为一个多元化基地,既能够普及非遗文化,对于传承者而言,有较好的就业保障,让兴趣能够养活自己。除了系统化教学,传承院也注重现代化、信息化宣传途径,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各类报纸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带到大众视野,推动市场化。

作为商业经营产业——荆楚非遗传承院以深厚灿烂的荆楚非物质文化资源为核心,全力打造“院(荆楚非遗传承院)、坊(十八匠工作坊)、馆(荆楚非遗博物馆)、中心(荆楚手工艺产业研究中心)和公司(湖北十八匠文化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一体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创新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产业化发展的新生态。

该院在政府和诸多文化产业的支持下,促进教学和生产活动、非遗文化传承、人才输出就业呈产业链条化经营,把技能培养、人才就业、产品销售落到实处。除此之外,传承院也注重平行发散式经营模式:一方面,非遗传承馆内收藏众多精美展品,发挥博物馆功能普及非遗文化。另一方面,院内承接社会活动,开展风筝、古琴演奏、贝壳雕塑等兴趣课堂,让非遗文化走下“神坛”,不再以名词化或文本性质的形式呈现,而是以接地气的方式走进人们生活。对于大多数文化产品来说,走向市场是必经的道路,也是最难实现的一步,荆楚非遗传承院提供的这条道路可谓是非常稳健的商业模式,教学与产品销售作为非遗传承的两大经济支柱,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此次调研,我们了解到非遗传承院未来将以文创、科创、创业为三大主题,打造非遗文化小镇。小镇立足于振兴荆楚文化的宏观战略,以十八匠文化产业为平台,打造大漆主题文创园区;依托“产学研设贸一体化”优势,面向荆州乃至湖北高科技企业,供给创新要素,强调科创产业;小镇更为创客提供服务,构建规模适中、营商环境好、创业包容度高、创新灵活性大、创客便利性强的文化科技产业生态圈。

商业化盈利反哺活态化传承,让非遗力量生生不息,荆州古城在“新旧结合”中焕发新生机,成为不一样的非遗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