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调研|实践报告:关于老年人疫情期间生活及心理状态的调查研究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12-02浏览次数:2263


摘要:2020年是坎坷曲折的一年,以武汉为中心,全国乃至全世界相继爆发大面积传染性疾病——新型冠状性病毒。长达几个月的封闭生活对滞留武汉的人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人文情怀。因此孤寡老人被选定为本次调研活动的主要对象,并针对性的就其疫情期间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等方面进行了采访调查。此外,在本次走访调研活动中我们发现老人们面对艰难的封闭时期,大都受艺术因素影响而抱有积极的心态。

关键词:老人 新冠疫情 艺术 心理健康 生活


一、实践调研背景

 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的时候,个体会陷入严重超负荷的心身紧张性反应状态中,机体内、外平衡被打破,从而出现一系列应激反应,很可能造成人们生理功能和心理机能的改变。因此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除了灾后重建更重要的是对于受灾居民的心理疏导工作。

而老年人作为特殊的人群,不像青少年一样具有活力、精力旺盛、主动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也不像中年人,有能力积极参加疫情的救援和重建工作。人们常常在确认老年人安全后就将其忽略,与此同时老年人也会出于自身价值

高等负面价值观影响,既使出现身体或情绪问题,也不愿“麻烦”别人。因此能够缓解老年人群体情绪的心理干预十分有必要。要通过心理干预手段,帮助其提高心理平衡能力,鼓励老年人走出心理阴影,从而使其恢复积极心态、迎接正常生活。

为了更好的调动老年人积极性、探索有效的恢复手段,我们选定“中山公园”、老式居民社区等老年人主要活动场所。同老人们交流谈心,聆听他们在疫情期间发生的故事,以了解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并使老人们互帮互助走出疫后心理阴影。

二、调查方案

  1. 调研地点

青山区白玉山街康乐社区,其位于青山区城乡结合处,社区东临康宁路,南接康乐路,西至康泰社区,北至白玉北路。成立于20007月,总面积约0.8平方公里,是一个单位型的物业小区,辖区单位2个,有34栋楼房,106个门栋。社区总户数1516户,5118人。社区内绿树成荫,是一个环境舒适、管理规范,文化氛围浓厚的小区,辖区内有钢城十三小、泰乐物业公司等2个共建单位。由于是单位型物业小区,社区居民也多为离退休多年的孤寡老人,社区老龄化比较明显。

武汉市中山公园,其位于汉口解放大道旁,是全国百家历史名园之一,国家重点公园。中山公园始建于1910年,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已成为集休闲、娱乐、游艺等多项服务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公园,是武汉闹市中的“绿宝石”,年接待游客量一千万余人次,是老年人群的代表性活动场所。

  1. 调查对象

疫情期间生活在武汉区域的老年人群体。

  1. 调查方式

采用线下走访老式居民社区及老年人的活动公园的方法进行调研。走访过程中,真诚倾听老年人疫情期间的生活故事,并与老人们热情互动交流。同时本次“戏剧大篷车”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以戏剧阅读、“你说我听"等方式作为特色,进行问题调研并做好采访记录。

在陪老人聊天的过程中,听老人们疫情期间的故事、为老人们带来欢乐,积极探索老年人平衡自身的心理状态的方式方法。此次走访调研除陪伴老人,减轻老人长期以来的孤独外,还积极进行防疫宣传、呼吁社会关注老人们的精神生活、以社区和志愿组织为阵地帮助和关怀老人。

三、疫情对老人生活和心理的影响分析

(一)、老人信息接收难

就调查结果来看,老人们很少使用社交媒体软件,也缺少主动查询权威信息的能力,致使大多数老年人对疫情相关信息的接收速度较慢,时常处于公示信息的滞后状态。这也使得疫情初期,面对“手机团购”等新措施,老人的信息接收存在滞缓,也就此出现生活物资不到位、老人也联接不到外界的现象,造成其心理的焦躁与不安。

所以能否及时、准确的接收到信息对老年人群体来说很重要。疫情期间孤寡老人对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与沟通对象就是社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因此社区工作人员和社会志愿者应主动承担起与老人的信息沟通工作,保证老人的正常生活物资、及时安抚老人情绪。除此之外,子女要积极与老人进行沟通,可以利用简单的视频聊天、电话交流等方式,及时抚平老人焦躁的心理状况。

受此启迪,疫情过去后,社区可以设立一些简单的智能设备辅助课程。利用老人们的空暇活动时间,带领他们学习基础的信息收发、新闻查阅等功能,帮助老人接轨信息时代。

(二)、老人小病无处医

20200120日受疫情影响,武汉市全市重点医院设立发热门诊61家,定点医疗机构9家,发热门诊暂不对外接诊,与此同时也开启了社区采购的药物的政策。作为弱势群体的老人,随着年龄渐长,身体多少出现不适的症状。而疫情期间高龄老人们求医问诊处处受制,儿女又不在身边照顾陪伴,在身体的痛楚之下还要忍受精神上的孤独与惶恐,实在让人感到无奈与心酸。

根据调研访谈,疫情期间因为医疗资源紧张,社区里的“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得了一些小病,只能在家拖着”的现象。有的老人患有肩周炎等小病,虽然不重但浑身疼的难受,疫情期间又存在着出门难,医院没法接收等问题,所以老人只能在家拖着,不时让老伴给自己捶打按摩来缓解疼痛。但若是老伴年龄

大些的,照顾起来也力不从心,且独居的空巢老人生病后,更是几乎无人照料,平日里只能靠邻里代为采购、携带生活物资。所以新冠疫情对这些高龄空巢老人的生活而言,冲击性最大的就是身体上的负担。

小病无处医,长期的疼痛也使得不少老人的精神不济,整日郁郁寡欢。因此精神上的抚慰就变得十分重要,要及时开导老人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并且以社区等组织要及时行动起来,帮助老人求医问药,解决好身体上的小病小痛,才能医治好心理上的不适和难受。

  (三)、社交受限,爱好缓解压力

根据本次采访调研的现象显示,超过半数的老人社交范围只包含亲人、邻居等一些亲缘或地缘关系较近的人,甚至更有小部分老年人除了和家人有接触之外,不与他人交流。在封闭管理的政策下,这也使得老人们传统的社交方式受到限制,心理上格外的孤单、寂寞。这主要表现为当志愿者提出与老人们交流互动时,他们十分热情主动。

长时间的封闭容易对人的身心造成压迫、负面情绪堆积,不利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根据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主要集中于社区或公园。其消遣与娱乐的方式也相对单一,多数爱好具有高聚集的特征。但现在疫情期间社交受限,很多老人失去了常用的舒压方式,以至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的倾诉和释放。

在深入性访谈调研后,我们发现多数老人在疫情中后期就对自身爱好及时进行了调整,结合自身的兴趣适应居家环境,“再利用”爱好来缓解孤独、焦躁等负面情绪。这些爱好也通常表现为歌曲、戏曲、舞蹈、乐器、书法等对场地限制较小的文艺爱好。不少老人在采访中提到文艺爱好抚慰了自己的负面情绪。

四、感悟

整个采访过程中,我对在中山公园湖畔放声高歌的杨爷爷记忆犹新。当了解到眼前精神奕奕的杨爷爷,今年居然已经75岁高龄了,实在令我大吃一惊。爷爷是恩施人,去年被女儿接到武汉来养老,一直和老伴、女儿还有四岁半的孙女一起在武汉生活,面对陌生的城市,居家隔离的日子对他而言有些煎熬。为了不影响家人情绪,杨爷爷学会了自我慰藉,那就是以音乐支撑自己,二胡、竹笛都是杨爷爷对抗疫情的精神支柱。

乐观的杨爷爷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艺术并非只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也是近在我们身边的下里巴人。很多时候文学、音乐、舞蹈、绘画这些艺术能够给我们继续面对“一地鸡毛”的生活的勇气。杨爷爷很乐观地说:“人就是这样一辈子开开心心过,笑一笑十年少嘛!”我想这样的好心态、活得通透也许正是这位古稀老人淡然面对困境的秘诀。

除了杨爷爷,还有许多乐观的老人,他们以积极的精神面貌,乐观的对待这次的磨难。对于不尽如人意的生活,主动调整自身的状态,阳光又向上。在这些爷爷奶奶身上我深刻的体会了: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期待,才是内心深处最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