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调研|实践报告:关于非遗文化产业市场化研究报告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12-17浏览次数:881

摘要:荆州作为文化古城,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在荆州政府部门和市场推动下,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深闺,对接市场,迎来新生。让具有生产经营性质的非遗项目进入市场是合适的选择,它们具备“造血功能”,去迎合市场、保持品质以及传承技艺。而通过提升非遗的市场竞争力,推进传统文化产品品牌化、市场化,从而实现非遗项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样的非遗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此次走访调研,我们走近非遗项目,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了解非遗市场化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模式。

关键词:非遗项目、文化传承、市场化、链式发展

  1. 实践调研背景:

  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近年来,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帮扶下,整合资源打造平台,将原本散落的项目集中起来,集腋成裘,形成了依托区域特色发展的非遗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出了不少衍生产业,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为了了解荆州非遗项目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模式,研究其借鉴意义,我们来到荆州市区走访相关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传承基地。

二、调查方案:

  1. 调查地点:湖北省荆州市非遗传承院、荆州市马山镇

  2. 调查对象:荆州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省级传承人。

  3. 调查方式:采用线下采访、实地考察、开座谈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调研,参与人员包括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荆州区委宣传部胡敏副部长、非遗传承院陈院长、荆州市非遗保护部门季馆长。

三、关于非遗产业市场化的分析

  1. 荆州非遗传承院——环环相扣的链式发展平台

  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简称“荆楚非遗传承院”),是经荆州市文化局、市非遗保护中心批准成立,以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为依托,致力于探索荆州非遗技艺与技能传承和现代职业教育的融合之路,推动荆州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荆楚非遗传承院以“楚式漆器生产性保护基地”为核心,推动楚式漆器髹饰技艺项目发展为引领性的产业化项目,带动其他荆楚非遗项目活态传承、良性发展,建立荆楚文化核心印象。

  环环相扣的链式发展平台不仅能够带给参与其中的平台、传承人、年轻学徒们信心,最重要的是能够整合资源,最大化发挥优势,不断扩大影响力和平台规模。

  1. 非遗乡村旅游线路——以点带面的文旅融合项目

  在荆州区政府积极引导下,郢城泥陶、马山民歌等非遗项目融入到乡村旅游中,通过以点带面、一村一品的形式,将原本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产业化,并加强宣传营销,利用电商平台,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和经济发展。对于当地村民而言,不仅是脱贫致富的好项目,更重要的是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归家乡、建设家乡,塑造家乡文化自信。

  1. 非遗小镇”——打造地域特色的非遗CBD

  非遗传承院未来以文创、科创、创业为三大主题,打造非遗文化小镇。小镇立足于振兴荆楚文化的宏观战略,以十八匠文化产业为平台,打造大漆主题文创园区;依托“产学研设贸一体化”优势,面向荆州乃至湖北高科技企业,供给创新要素,强调科创产业;小镇更为创客提供服务,构建规模适中、营商环境好、创业包容度高、创新灵活性大、创客便利性强的文化科技产业生态圈。

四、感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经时间考验的文化瑰宝。荆州市政府及相关文化保护部门帮扶传承人们搭建平台,聚焦活态传承。传承人们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更新传播手段和宣传平台,齐心协力将非遗文化真正推向市场。历史文化积淀是时间的智慧,一座关心文化传承的城市是一座在乎历史的城市,一座在乎历史的城市是拥有未来的城市,众多非遗项目如同点点星子缀落于此,照亮了整座荆州古城。

  在走访过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非遗传承人们身上淳朴真挚的工匠精神,在讲求效率的时代,与老工艺人们交流,有穿越时空之感,一辈子醉心于一样自己所热爱的事业的人,浑身上下都散发着赤子之光。郢城泥陶传承人夏于谷已然高寿,谈及泥陶拉坯津津乐道;荆州民间刺绣(“楚绣”)传承人王孝珍老师用布满老茧的手小心翼翼拿出自己的作品珍藏;马山民歌传承人黄清芳老师歌声嘹亮高亢,“台风”稳健。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体系的认同与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更是熠熠生辉的一部分,应当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发挥出更多元化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