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同体、文化认同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下)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3-29浏览次数:65

三、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培育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认同的思路和举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其中的关键举措。在文化共同体视域下,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培育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认同。就如何通过国家文化公园培育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认同,本文从文化时空场景、文化价值符号、文化叙事表达、文旅融合体验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举措。

(一)营造文化时空场景文化

认同的培育是在一定的时空场景之中,通过个人文化身份建构与国家民族身份建构同频共振而完成的。与世界上其他以单一民族或宗教认同为基础的国家不同,“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多元一体,广阔的地理空间、悠久的历史时间、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同构成了一个宏大的时空场景,只有在这样的场景中跨越空间、跨越时间、体验文化,才能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特质的深刻认识。”我国国家文化公园在全国范围内大尺度、大范围、大跨度的时空纵横,构建起了一个宏大的国家文化空间体系,下一步要进一步将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时空场景化,通过文化时空场景的“国家性”表达,充分唤醒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认同。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克拉克(Terry N.Clark)教授认为,“场景”是指具有某种符号意义的空间,涉及符号、价值观、消费、体验与生活方式等文化意涵。国家文化公园在建设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等四类主体功能区的过程中,要尤其注重通过文化空间营造体现“国家性”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时空场景。例如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通过体现长城内外“茶马互市”等民族交融场景的营造,可以充分体悟到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各自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确立文化价值符号

符号是一种高度凝练和抽象的某种特殊内涵、意义或价值的标识,是文化存在的呈现形式,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和桥梁。符号学的重要奠基人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提出了著名的“三元符号学”理论,将符号分为三种类型,即像似符号(icon)、指示符号(index)、象征符号(symbol),也指出了符号的三种基本特性,即“像似性”(iconicity)、“指示性”(indexicality)和“规约性”(conventionality)。国家文化公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价值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很强的抽象性,必须通过符号化才能更好地进行呈现与传播。首先,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本身便是重要的符号,要进一步突出和彰显其在中国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使之成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符号”。其次,在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过程中,要确立一些具有文化标志性的重要节点,例如长城沿线的重要关隘和重点示范段,大运河沿线体现运河风情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长征沿线的重要历史节点纪念地和纪念物,黄河流域对中华文明形成、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文物遗址和文化遗产等,通过标志性节点的“指示符号”强化对国家文化公园的认识。再次,要创新转化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内涵,将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产业和科技,创造出更多贴近生活、融入时代的生动活泼的中华文化符号。

(三)建构文化叙事体系

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叙事文本,如何面向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世界人民讲好中国故事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重大挑战。通过国家文化公园讲好中国故事,不是简单地进行文化解说或宣传,而是建构起一套国家文化公园的叙事体系。国家文化公园的叙事化表达,尤其要注重“元叙事”,打造“叙事空间”,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所谓“元叙事”,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对一般性事物的总体叙事”,是一种具有优先权的话语。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国家性的象征,首要任务是通过大跨度、大范围、长线条的文化遗产讲好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元叙事”基础理论话语。同时,要推动国家文化公园的语言叙事和空间叙事的交融统一,打造“叙事空间”。国家文化公园同时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它是一个国家文化空间体系的空间实体,也是具有历时性的内涵丰富的时空文本,这样就构造了一个“叙事空间”体系。要在国家文化公园的叙事空间中,促进对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场所记忆和历史空间交融统一,最大程度地实现文化叙事深入人心。最终,要通过具有中国价值的国际化、多元化表达方式,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认同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得到强化。

(四)丰富文旅融合体验

20183月,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组建成新的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从实践自发的融合转向由行政管理机构融合带动的全面深度融合。文化身份认同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文旅融合的内生动力和根本归宿。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国家文化公园具有十分典型的文旅融合特征,其本身便是文旅融合的产物。在《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中,“文旅融合区”是其中四类主体功能区之一,“推进文旅融合工程”是其中五个关键领域实施的基础工程之一。推进文旅融合,培育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认同,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国家文化公园设立的初衷和应有之义。

文化认同不会直接显现,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是通过“体验”完成的。旅游过程中的文化认同体验是对自我身份的一种追问和确认的体验过程,是旅游体验的高级阶段。旅游者以“具身”体验全身心地融入国家文化公园所营造的时空场景之中,以“他者”的视角与历史对话、与遗产对话、与自我对话,主客交融沉浸于广阔的历史时空之中,方能够更好地理解“我是谁”“从哪里来”等归属性问题,进而对自我文化身份和文化归属建立起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因而,丰富国家文化公园的文旅融合体验,培育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认同,一方面要营造广阔的宏观时空场景,通过大跨度、大范围的旅游线路,将国家文化公园的线性遗产进行旅游串联,这样才能在不同时空的场景转换和旅游体验中深刻领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性,增进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认同理念。另一方面,在国家文化公园的微观尺度规划设计中,要在公园中划定文旅融合区,促进文化、旅游、科技、商业、体育、交通等相关业态融合创新,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促进全民参与,在深度文旅体验中培育文化认同,繁荣文化旅游产业,反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文旅融合过程中,要将营造文化时空场景、确立文化价值符号、建构文化叙事体系进行有机整合,全面促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