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才武】在中外学术对话中发现差距和优长——在“2022场景(中国)高峰论坛——场景与生活品质”上的发言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12-13浏览次数:10

2022年12月18日,在由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等联合发起的“2022场景(中国)高峰论坛”上,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波兰、法国的16位学者围绕“场景与生活品质”这一议题作论文发言和评论交流,共同探讨场景理论的研究方法上的新进展和场景理论中国化本土化的新成果,这既是一场高水准的论坛,又是一场展示近一年来场景研究共同体最新成果的学术盛会。


图片


第一,此次高峰论坛展示了近一年来关于场景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尽管给予10多位作者论文演讲的时间相对较短,但是各位学者拿出来的都是最新和最前沿的理论成果。相比于2021年,整体上场景研究共同体今年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成果又有一个明显的进阶,其主要表现之一是西方学界对于场景理论方法的持续推进,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特里·N·克拉克(Terry N. Clark)与波兰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助理教授玛尔塔·克莱克特科(Marta Klekotko)以《中国城市年鉴》数据为例,分享了场景分析工具的应用方法。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丹尼尔·A·西尔(Daniel A. Silver)分享了如何使用谷歌地址信息(Google Places)进行场景的国际比较,结合具体城市展示如何进行舒适物的编码与解码,令人印象深刻。

主要表现之二是中国学界对于场景理论的本土化推进。如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陈波教授在沿袭场景理论框架基础上,结合文化地理学、文化社会学与中国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方法,阐释了乡村文化场景演化的系统构成、内在机制、阶段和模式,大体与西方学者保持在同一进度上。其他如中国传媒大学齐骥教授关于“烟火气城市4H+3B指数”,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部副教授吴军以成都为例的场景应用研究,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肖波、副教授钟晟关于城乡实体书店的研究,都是场景理论在具体案例的应用。

第二,在中外学术交流中,发现中国场景学术共同体的优势和差距。我也是这个场景学术共同体中的一员,近2年我撰写了两篇与场景理论有关的文章,也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我个人认为,中国学者的优势体现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的巨变,为中外学术界所注目,尤其为中国学术界(我们是就近的观察者)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观察样本。中国场景学术共同体就立足于这种巨大的、世界独一无二的案例样本,运用场景理论来解释这一转型和巨变,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场景理论的中国化、本土化,中国学者在这十多年来卓有贡献。如本论坛上,陈波教授把场景理论的四种演化模型应用于中国乡村振兴研究,保持了和世界研究水平的同步性,这是中国学者在本土化方面的贡献。

相比较而言,我们确实也存在差距,那就是西方学者更具有世界眼光,他们对方法的锤炼比我们更加精到。为什么方法很重要?因为场景理论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研究系统,作为一种开源性的理论,案例确实很重要,但是案例的研究不能代替对方法的改进,借用马克思的话说是“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对武器的批判”。例如丹尼尔·A·西尔教授运用谷歌的地址数据来分析全球不同城市化的城市化进程,比较分析全球一些主要城市场景的发展状况,像马赛、巴黎、多伦多、柏林等这些全球性城市的分析,我认为这都是很先进的成果。

中国场景研究学术共同体拿出来的都是基于实证调查、案例分析的最新成果。既有涉及像北京、成都这种城市空间,还有细化到一个点的空间,像乡村书店、城市实体书店,以及滇越铁路、《白蛇传》民间传说等线性遗产、非遗空间等。西方学者显示出更大跨度和全球化的眼光。今天几位学者的发言,给我们学术共同体提供了两点启示:一是怎样在场景理论下选择一个研究主题,如何评判研究主题的价值;二是如何运用理论工具找到数据、找到资料。尤其是西方学者,首先把找数据和找资料的方法放在前面,值得学习。记得傅斯年先生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资料)”,深化场景理论研究,尤要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方法上的改进。

第三,深化场景理论改进的方向。我认为深化场景理论研究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或者说有三个方向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关于场景理论中国化、本土化的研究。在这方面,山东大学魏建教授刚才的评价是一针见血的、非常到位的。我们的学术秘书说2021年共发了101篇文章,当然,有的是以场景理论为题,有的则不一定,但是起码其中的大部分我读过——因为我自己也写了两篇与场景理论相关的文章,所以我必须要读。在我看来,我们场景学术共同体在中国化、本土化研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主题先行”——先设立一个主题,再来找一堆材料、案例,来论证这个主题,就是用中国式的材料、中国式的案例来证明场景理论的正确,这样写文章做学问就意义不大,魏建教授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来了,这是我们今后在研究中要尽力避免的。我个人认为,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文化理论,场景理论深化的方向不是主题先行,而应该是问题先行、方法先行,再来得出有价值和意义的结论。

二是中国式经验的世界化,要用场景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中国作为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它的现代转型就是一个世界性的议题。一个与14亿人口巨型社会转型相关的理论问题一定是世界性的。对于这一点,刚才克拉克教授今天说得很清晰,一个以儒家文化传统为底色的国家,与一个以基督教传统为底色的西方国家,究竟在场景理论上,哪些是共通的,哪些是特殊的,这本身就是一个超级大课题。基于中国这种文化传统的个性经验,对世界的价值是什么,它是中国经验的世界化,我认为这就是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第三个方向,应该是关于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在人类现代化主轴基础上尊重中国个性的现代化,就是研究现代化的全球化与个性化及其相互关系。一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就讲到中国历史演进的三个阶段——“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他已经提出不能凭借“中国之中国”的视野来讨论中国的问题,而是以“世界之中国”来讨论和解决中国的问题。用场景理论来解释中国与世界这种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推进中国经验的全球化,这是我们场景学术共同体所要追求的崇高目标,这种成果就是世界级水准。

  

编辑 | 张梦毅

校对 | 王楚乔、阳帆